法制網通訊員章黎 法制網記者劉百軍
  10月7日晚22時許,雲南省普洱市景谷縣發生6.6級地震,地震發生後,雲南省公安消防總隊立即啟動跨區域地震救援應急預案,調集13個支隊868名官兵,132餘台消防車和35條搜救犬,攜帶生命探測儀、破拆工具等搶險救援裝備,採取空運和陸路運輸的方式,快速投送兵力,趕赴震區開展救援。筆者也跟隨救援隊伍第一時間抵達震中,親歷了這場救援行動,幾天來,關於消防官兵在救援一線全力搜救排險的報道很多,而救援背後還有很多為保障救援默默付出的人和鮮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我是紅旗車駕駛員
  徐錦江是總隊機關車隊一名駕駛員,從昆明到震中永平鎮,518公里,小徐駕駛著總隊戰勤保障車,一路行駛,安全抵達。由於保障車體積大,車身笨重,加之從普洱到景谷路況不好,前往震區車輛多,形勢複雜,小徐一方面要確保安全,另一方面又要快速抵達震區,他堅持駕駛15小時,終於安全抵達震區。筆者在與他閑聊的時候,問他辛不辛苦。他坦言,辛苦是一定的,但是為了早一點抵達震區,只有加緊行駛。又要確保安全,所以警力必須高度集中。10多個小時下來,確實覺得很疲憊。但是作為一名被多次評為紅旗車駕駛員的老同志,如果連這點任務都完成不好,有愧“紅旗車駕駛員”這個光榮稱號。像小徐這樣有著豐富駕駛經驗,技術過硬的駕駛員,活躍在震區,往返於震中各鄉鎮、村寨的道路上,拉載著戰友們和救援器材,深入一個又一個自然村,為快速展開救援奠定了基礎。他們在救援之餘,總是蹲坐在指揮部帳篷里,盯著指揮部牆上懸掛的景谷縣行政區劃地圖,熟記通往各鄉鎮的每一條道路。
  我在震中,為您報道
  地震發生後兩小時,中央電視臺第一次與震中景谷大隊大隊長王宗全進行了電話連線採訪,在隨後的72小時,央視74次報道消防官兵在震區開展救援的工作情況,《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東方時空》、《晚間新聞》等欄目都連續做出報道。新華社、《法制日報》、《中國青年報》、《人民公安報》等中央級報刊刊發反映消防部隊參與救援的稿件50篇。雲南電視臺、《雲南日報》、雲南人民廣播電臺等省級主流媒體刊發稿件上千條,互聯網門戶網站刊載330餘條,推送微博微信1170條。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宣傳工作者的艱辛工作分不開。地震發生後,總隊防火部宣傳處第一時間啟動應急宣傳預案,成立了前方和後方宣傳工作組,火速趕往震區隨隊開展宣傳,拍攝收集第一手圖片和影視素材回傳後方宣傳組,第一時間為強化媒體聯動,快速、有效、有力地占領主流媒體陣地。
  和所有地震救援遇到的困難一樣,此次景谷地震救援宣傳報道,最大的問題依然是傳輸的問題,宣傳組的同志們要記錄官兵們深入一線救援的珍貴畫面,還要趕到有手機、互聯網信號的地方把素材回傳,搶抓第一時間。一天救援任務結束後,官兵們休息了,宣傳組的同志們還要整理當天拍攝的素材,寫稿子,工作任務繁重程度不亞於救援的官兵。
  ???永不消失的電波
  10月8日凌晨4點,總隊全勤指揮部抵達震中永平鎮,為確保指揮調度上情下達、下情上報,暢通通訊渠道成為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總隊移動指揮車由於車身超大超長,為確保安全,行駛速度較慢,在全勤指揮部到達震中的時候,指揮車還在從昆明趕赴普洱途中,快速搭建前方指揮部通訊網成為當務之急,通訊保障組的同志們剋服電壓不穩定、指揮部所在地衛星搜對困難等因素,利用動中通衛星鏈路和衛星便攜站迅速搭建起前方指揮部通訊網,確保每天晚上前方指揮部與後方指揮部視頻會議的順利召開和與省政府應急辦的圖像傳輸。在移動指揮車趕到之後,又利用移動指揮車和4G設備,進一步把通信範圍擴大,提高通信質量和效率。
  厲兵秣馬謀打贏
  此次地震救援,總隊一次性調集全省13個支隊868名官兵、趕赴救援,132台輛車,35條搜救犬,這麼一支龐大隊伍的車輛保障、油料供給、器材維修、飲食保障、衛生防疫、傷員救治,對戰勤保障工作是一項嚴峻的考驗。在經歷了魯甸地震救援的艱苦鍛煉,總隊戰勤保障體系日趨完善,此次地震救援行動,總隊調集了飲食保障車、油料供給車、戰勤保障車、救護車、淋浴車、宿營車等大量先進戰勤保障車輛,全部開赴震中前方指揮部,戰勤保障分隊的同志們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為救援和其他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刀亞昆,是普洱消防支隊一名合同制消防員,平時負責給支隊機關的官兵們做飯。地震發生後,她隨戰勤保障分隊的同志們一道趕赴震區,為參展官兵做好飲食保障。在震中,要保障300多名官兵的飲食,工作任務的繁重程度超乎想象。一份簡單的炒土豆片,需要45公斤土豆,僅削皮切片一項工作,戰勤保障分隊的同志們就要花上兩小時。每天為了準備官兵們早餐,刀大姐和戰勤保障的戰友們要凌晨5點起床,深夜1點才能入睡。刀大姐和戰勤保障的同志們一道剋服震區停水不便,物資缺乏採買不便,保障人數多等重重困難,千方百計做好參展官兵生活保障,從兩菜一湯到四菜一湯在到六菜一湯,為參戰官兵完成好繁重的救援任務做好了飲食保障。當看著戰士們吃上熱飯熱菜時,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顏,刀大姐也會跟著眉開眼笑。
  ???我們的小蘋果
  許慧這個山東女孩,是普洱市消防支隊政治處一名普通幹事,地震發生時她正生病發燒,但她毅然放棄留守機會,主動請纓隨隊奔赴現場救援,在震中永平鎮,她與戰友們一道深入各村寨搜救排險,完成搜救任務後,戰士們都休息了,她在還參與防火宣傳、政工激勵,與臨時安置點的群眾聊天交流,教小朋友唱歌。在震中3天,她只睡了幾個小時。雖然筆者看到她扎成馬尾的小辮日漸枯黃,震區強烈紫外線讓她臉頰變得紅腫,但耳朵里傳來的卻是她溫婉又令人愉悅的話語,看著她從這個安置點到那個安置點輕快的步伐。傍晚,營地旁的草地上,小許和臨時安置點的小朋友們邊唱邊跳,教孩子們學唱時下最紅火的《你是我的小蘋果》,看著她給戰士們和臨時安置點的群眾帶來的歡樂,大家都親切的叫她“我們的小蘋果”。
  10月8日晚上,在消防部隊宿營地空地上,一陣歌聲傳來,“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祝你永遠快樂------”當天搜救排險任務結束的官兵和一群臨時安置點的孩子們圍坐在一起,為一位小女孩過生日。女孩名叫施玉,小名叫莎莎。10月8日正是她8歲的生日,由於家中房屋在地震中成為危房不能在居住,媽媽和她被轉移到消防部隊宿營地旁的臨時安置點暫時居住,消防官兵們在對安置點群眾入戶走訪和開展防火巡查時得知8日是小女孩的生日,但是因為地震、家裡的房子不能居住,莎莎在安置點一直悶悶不樂,於是在官兵們的策划下,一場別開生面的生日派對在宿營地空地上開始了,除了有一個生日蛋糕和幾罐八寶粥、壓縮餅干之外,沒有其他花樣繁多的零食,但是官兵們又唱又跳,“老鷹捉小雞”、“丟手絹”等游戲一輪又一輪和孩子們玩,莎莎終於露出了笑臉。
  震區零火災的背後
  地震導致景谷縣61500餘間民房受損成為危房,很多群眾都被轉移到臨時安置點500多頂帳篷集中安置。受災群眾在臨時安置點生火做飯、生火,條件十分艱苦。中午的永平鎮驕陽似火,儼然盛夏,可一到了晚上,氣溫驟降到只有10度左右,非常寒冷。一些群眾為了防寒,會在帳篷里生火取暖,而且帳篷內用電照明等稍有不慎極易引發火災。
  為了保證震後不發生火災次生災害,不讓受災群眾生產生活雪上加霜,指揮部緊急抽調總隊工作組和普洱、臨滄等支隊消防監督員成立巡查隊,每天對除設有現場執勤保衛組外的群眾安置點開展消防安全巡查。以1個標準帳篷區為單位,設置帳篷消防隊,每個帳篷消防隊由1名幹部、1名文職和3名戰士組成,配備小型水罐消防車,滅火器材和必要設備,實行晝夜值班、巡查制度,每2小時對安置點進行一次全面防火巡查,提供消防宣傳服務。設立消防便民服務點,由消防官兵24小時駐守執勤;督促安置點落實消防安全責任,規範帳篷、板房搭建和電氣線路鋪設等工作,著力改善安置點消防安全條件。
  協調各級媒體播出地震災區防火常識,協調信通部門每天向災區手機用戶發送防火提示短信,提醒廣大災民註意防範災區安置點火災和次生災害;發動受災地區群眾成立志願消防隊,集中進行災區火災防控培訓,使其熟練掌握滅火器材、設施的使用方法和引導人員疏散逃生的技能,深入安置點開展消防宣傳。
  ???你們也是最可愛的人(震區群眾)
  在震區,筆者每天都被看到的人和事激勵著,感動著。
  王子濤今年11歲,他也是臨時安置點中最喜歡到消防部隊宿營地“視察”的孩子,每天早晨6點半,當戰士們起床出早操的時候,他也會跟隨在出操的隊伍後面一起跑步,用自己稚嫩的嗓音,跟著戰士們一起喊出“一、二、三、四”的口號。
  10月9日,當負責對芒臘村就行搜救排險的消防戰士完成搜救排險返回村口準備返回宿營地的時候,見到一位老波淘(傣族人對老年男子的尊稱,類似於“大爺”)一手拎著一個大茶壺,一手拿著一摞小碗走上前來堵住消防戰士,大爺把小碗都發到戰士們的手上,一面往小碗里倒著自釀的米酒,一面用帶著濃郁傣族口音的普通話說:謝謝解放軍,謝謝政府來幫我們,謝謝你們,我沒有什麼招待和感謝你們的,就用自己釀的米酒感謝你們了,祝你們身體健康,長命百歲。戰士們一在推托說在有規定不允許飲酒,老人一再堅持並調侃戰士們這個只是“飲料”,最後推托不過,只有帶隊幹部出面喝了一小碗,老人這才開心的笑了。
  像王子濤這樣的孩子,那位傣族老大爺的故事,在震區每天都在發生,他們都是最可愛的人。
  法制網昆明10月12日電  (原標題:景谷地震災區72小時救援之外的記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t47mtgag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